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资产价格之间所存在怎样的关系,着重于探究货币政策各相关变量与股票市场绝对价格水平及其变动的相互关系,并基于这样的关系,提出政策建议。黄伟彬(2003)回顾学术界关于面对剧烈波动的资产价格,货币当局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一问题的争论。总结出持“善意忽视”观点的学者认为,积极的通货膨胀定标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资产价格剧烈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如果对资产价格做出额外的反应,非但不能获得显著的好处,而且可能妨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支持“防范于未然”策略的学者认为,经济失衡不仅体现在通货膨胀率和产出缺口上,有时也反映在资产市场上,因此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资产价格。并提出货币政策制定者从这场争论中可以得到的启示。孙华妤(2003)提出的综合理论框架全面分析描述了以稳定物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为目的的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着重对中央银行干预股票市场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应用动态
4
f滚动式的计量检验方法以适应中国经济体制不断调整的特征,检测中央银行对股票市场干预的机制及干预的有效性。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为目的的,而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要通过若干渠道传导才能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股票市场应该是传导渠道之一,但这种联系是不连贯的(时有时无)、不正常的(比如存在泡沫时可能表现出负向关系,等等)。这就决定了中央银行对股市的态度只能是关注而非盯住,货币政策的机制只能是“斟酌”而非“规则”。当中央银行意图影响股票市场时,政策工具只能选择利率,因为利率影响股票价格;而不能是货币数量,因为货币数量对股票市场不起作用。就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和目前现状来看,它尚且不能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但是如果中央银行仅想干预股价,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倪玉娟、(2010)刘林首先通过经济理论分析,然后利用1996年1月到2010年4月的数据,运用MSIH2VAR4模型和基于区制的脉冲响应分析不同区制下货币政策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认为股票市场低迷时期,货币供应量对于股票价格的调控能力更强,利率次之,而银行信贷最差;在股票市场膨胀时期,利率对于股票价格的调控能力最强,银行信贷次之,货币供应量最弱。郑鸣、倪玉娟(2010)建立开放经济下的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理论模型,运用最优化方法推导出央行利率政策最优反应函数,然后运用VAR方法分析了股价、产出、通胀率和货币政策的关系,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