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经济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确定也是如此,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只有当其收益大于成本时才可行。这一原则既要贯彻到信息生成过程中,也要贯彻到信息列报和使用的过程中。
重要性是指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它是会计信息提供的限制性前提。重要性就像一道门槛,对众多的会计信息施加了一种限制,提供了一个分界线或取舍点,因为数据太多可能会使信息使用者产生误解。至于重要性大小的判断方法,可以采用定性标准,也可以采用定量标准,或混合标准。
由于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采用基本准则的法规形式,不可能用结构图方式表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层次,因此,在基本准则中可以仅用文字描述质量特征的类别和层次划分,将层次结构图放在对基本准则进行讲解的“应用指南”等补充性文件中,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2)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原则
新的基本准则尽管规定了5种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并且允许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相结合的会计计量模式,但是其并没有明确每一种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提,即应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采用其中的哪一种计量属性。对计量属性的应用前提缺乏规范,在引入某一会计计量属性或者某几种会计计量属性处理一项经济交易时没有内在一致的概念基础作支持,将导致在有关具体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对于计量属性的选用出现一定的随意性。此外,这还会导致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在遇到一些新型交易或者事项时,在选择采用何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时,要么无所适从,要么随意选用计量属性,从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实际上,上述问题在国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如IASCFramework)中也是或多或少存在的,这与计量问题本身难度较高有关。由于笔者知识的局限性和研究能力有限,对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问题仅提出以下4点较为笼统的原则:①根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选用会计计量属性,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尽可能选择可靠性前提下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这样既有助于评估企业资产的经营效益,衡量企业资产的经管责任,落实履行情况,又
13
f江西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有助于未来实施正确的经济决策;②选择的会计计量方法具备充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可能性,能被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且不影响提供信息的及时性;③根据要素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选用最能说明其价值和状况的计量方法;④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以产生的边际效益是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