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食物的作用。
一些弱酸性药物可在胃中吸收,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
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口服药物在胃内停留3040mi
,大部分崩解、分散和溶出。液体剂型能与胃壁更好地接触,
有利于药物通过胃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3
f(二)小肠
1组成
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全长23m。
由于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小肠的吸收面积较比圆筒形内面积增加约600倍,
约达200m2左右。
2吸收特性
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也是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此外还有被动转运。
小肠液的pH约57,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
药物经小肠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一小部分可进入淋巴管。
(三)大肠
1组成
由盲肠、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组成,比小肠短,长
约17m。
没有绒毛,吸收面积比小肠小很多,药物吸收较小肠差,大肠pH约8。
除直肠给药、结肠定位给药、肠溶制剂外,只有一些吸收很慢的药物才呈现结肠的
药物吸收。
2吸收特征
结肠是特殊的给药部位,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
有400余种细菌,主要是厌氧菌。
物质通过速度较慢,24小时。
分泌液量较少,药物释放后有较高的浓度梯度,有利于吸收。
直肠下端接近肛门部分,血管相当丰富,是直肠给药(如栓剂)的良好的吸收部位。
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饱饮和吞噬作用
注射给药适用于:
口服不吸收的药物
胃肠道降解,不能口服的药物
不能口服的病人,如昏迷、无吞咽能力的患者
注射给药一般产生全身作用,起效迅速,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
需用针头将药物刺入组织内部,对组织造成一定损伤。
静脉注射
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高,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
静脉推注容量一般小于50ml,半衰期短或大容量(1001000ml)药物采用静脉滴注。
如:去甲肾上腺素
进入血液迅速,危险性大,如药物休克、过敏反应等,要求注射缓慢进行。
理想注射部位为前臂内侧的近端大静脉。
一般为水溶液,也可为乳剂或脂质体制剂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最主要因素为血液速率
脂溶性、溶解度
分子量大小
溶剂不同。
4
f吸收过程。
吸收部位。
(药物微粒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如肝、脾、肺、肾等)
附加剂
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脂溶性:肺部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通常吸收较快。但由于肺泡中存在肺泡
孔等细孔,故肺泡对水溶性药物的屏障比其他部位低的多。在小肠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