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上或被清洗后,才认识和体会到何谓文化,真正的文化觉悟便是这样开始的。我认为,学校文化因其独特的个性,还有着超越于此的难以言说的特质。有人把学校文化比作“石”,也有人把学校文化比作“风”,而我更习惯于把它比作“水”,套用一句时髦的词,教育工作者,就是似“水”文化的追寻者。“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学校只有通过全体师生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形成共同愿景,产生团队凝聚,这既是利益吸引又是方向界定,精神文化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在不断地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这类似于学者王国维笔下的“求学三境界”,历经了“独上西楼”的目标展望,“衣带渐宽”的执著痴迷,才能享有“蓦然回首”的成功惊喜。学校文化必须磨炼出冲破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坚韧,鼓荡起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勇气,修养了“不拒细流乃成其大”的雍容气度,把握住“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神奇造化,才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f校园文化是学校中集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人们共有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它不止于认知层面的表现,关键是内化于人的情感和意志,这种内化可能被主体认知和意识,也可能是主体不知晓、自发和无意识的。相对于管理制度而言,它属于超制度层面的内容,对师生的作用主要是一种柔性的“精神引领”,并不具备规范制度的强制性,更多的时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所以,离开了“人本”这一载体,校园文化就根本无法“独存”。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研究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原因就是善于给其企业文化注入“人本”的活力,并且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企业都不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而是有着超越利润的更高的价值趋向: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如松下的“造人先于造物”,惠普的“HPway’,IBM的“IBM就是服务”等,这些都能给我们教育以有益的启示。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人本”,多数人主导的、强势的态度、理念和行为方式,会使身处其中的个体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左右,意识、理念发生变化,产生价值趋同,这种“内隐规则”和“内隐概念”所起的作用就是学校文化的力量,它虽然无形但却有效,虽然缓慢却很坚定,其作用正如春秋时哲学家老予对水的赞美:柔弱胜刚强。“如鱼得水,冷暖自知。”学校文化之于学校,正如水对于鱼,平时无色无臭难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