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作者:翟程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10期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克服所有的困难之后,我们一定生活在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平安社会的理想境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构建,尤需公权执掌者和践行者的法治观念的根本更新,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有效转变,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高中国共产党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关键词: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机制保障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