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充分说明课标已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小学低段更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这一阶段,从低段入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多种手段加以辅助;得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方法入手,使他们形成习惯,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不可行的,必须都要注重、均衡发展。我认为,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以读为主线,结合各种读书形式
f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长期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其教学的方法。读是理解的根源,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感悟,体会了某些情感,懂得了书中道理,开始学会了思考,自然增长了见识。但是一味要求学生反复去朗读、阅读某篇或某些文章是件枯燥乏味的事,学生很容易丧失对阅读的兴趣,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可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来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反复朗读的目的。如:1、教师范读。小学生模仿性极强,教师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范读,即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又能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语音的轻重、语气表情的变化、速度的快慢等,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理解课文。2、分角色朗读。这是引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