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含义,思想内涵。但是后现代主义音乐是不求深度,只求表象的一种罗列和表达,不重结果,只重过程,一切都是碎片化的堆砌、平面式的陈述。不过,我们应该肯定是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进步性,即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敢于对传统音乐进行批判与否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勇气去破旧立新、标新立异。它是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对资本主义矛盾的挑战,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反动。
自启蒙运动以来,主体一直被哲学文化科学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主体是现代哲学的元话语,它标志着人的中心地位和为万物立法的特权,因此现代主义时期作品总是努力地表现主体自身的情感体验,为此形成了诸如焦虑、疏离等情感性概念。詹姆逊指出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已经被“零散化”,它失去了昔日的中心地位,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变成了没有确定意义和历史延续的表面化了的虚无。“伟大的现代主义是以个人、私人风格的创造为基础的,它如同你的指纹一般不会雷同,或如同你的身体一般独一无二。”5然而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剩下的都是没有感觉、没有情绪、没有价值感的零散化的破碎的主体,这些都进一步表明了现代主义以人为中心的观点被打破,人不再成为万物的中心。伴随着主体的零散化,因此后现代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主义音乐也呈现出碎片化的无中心状态,与之相连的个人风格也就不再成为可能,独特的自我经验已不可能,人们不再需要去表现主体拥有独特的私人世界和风格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存在。由此,后现代主义音乐走向了拼贴这种形式,拼贴音乐作品是后现代主义对音乐认识的一种变化形态。
后现代主义音乐的拼贴是将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并置在一起,作品具有多中心或无中心的多元混杂的特点。“它将过去的音乐碎片作为声音现成品,进行无机拼贴。之所以说‘无机’,是因为不同风格的音乐碎片之间并没有感性上可以察觉的因素来统一作品。典型例子是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的《第三弦乐四重奏》。该作品将拉索的《圣母哀悼乐》最后的乐句、贝多芬晚年写的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的主要主题、肖斯塔科维奇名字的德文缩写对应音高等,并置在一起,从头至尾都没有主次之分。几个音乐碎片之间虽然在分析上可以得到相同的两个四音集合,但是听觉上分明是不同的东西拼贴在一起,特别是拉索的音乐和贝多芬的音乐之间,由于后者被处理成现代风格(主要在和声上),听觉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风格并置在一起,没有过度,直接拼贴。”6这种拼贴音乐作品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