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遗产用博物馆的形式陈列、展示和传承下去的呢?
“中国昆曲博物馆自筹备建馆之日起,就把动态的、原生态的、活化石的昆曲表演定为中国昆曲博物馆最主要的展示物和陈列品,以此作为中国昆曲博物馆的独特个性和特色,以及和其他博物馆最大的区别。”昆曲博物馆研究员张晓斌告诉《经济》记者,昆曲博物馆里的昆曲表演是古老的、传统的、原生态的、“移步不换形”的,是中国古老戏曲活化石的展示。首先,这里展演的是昆曲优秀的传统剧目。这些传统剧目从剧本、音乐到乐队的编制、所用的乐器、演唱、表演、服饰、化妆再到舞台演出形式都基本上不作修改。其次,这里不但有昆曲职业戏班剧团的演出,还有昆曲堂名的演出,以及昆曲曲社曲友们的曲会清唱。职业戏班剧团、堂名、曲会正是昆曲所特有的3种演出演唱队伍。第三,这里是身处传统的昆曲古戏台、明式厅堂红戳祝、民间的昆曲堂名担等原生态的昆曲演出环境。如此的传统演出环境和氛围,如此古老的昆曲传统剧目、原汁原味的表演样式和风格,是现代剧场所不能替代的。
如果说,昆曲博物馆内古老昆曲的展演体现了昆曲非物质遗产的一面,动态的一面,那么,昆曲也还有着其物质的一面,即静态的一面。就拿昆曲的文学性来说,它在昆曲的舞台呈现上显示着“口述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但其舞台演出脚本则体现了其物质性的形态。再拿昆曲的音乐性来说,演员的唱腔、乐队的伴奏显示的是非物质的形态,但二者在昆曲舞台演出脚本上的记载曲谱,却是物质的;再有,乐师们演奏用的乐器,无论是文场还是武场,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至于昆曲表演所用的道具一桌二椅、砌末、演员所穿戴的行头戏衣、盔帽、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口面、头面等,则更直接就是物质的。“昆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的各个物质的方面,也是其文化价值的一种体现。在昆曲博物馆,昆曲这物质的一面也是需要展示给观众看的,也是需要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张晓斌向记者解释道。
传承:多元化传播途径
目前,昆曲濒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其重要表现就是昆曲的传播途径单一,最基本稳定的观众仍然没有被培养出来。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没有观众就没有人气,昆曲又如何能够繁衍和继承呢?据统计,全国的昆曲人连专业带业余也就20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很多的昆剧演出(包括免费观看的),门前冷落,观众寥寥。“昆曲观众在上海只有几百人,南京只有100多人。与当年‘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