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可以轻易地辨别出不同玉矿石的成份。
在那个王权统治的年代里,新疆玉料的充足供应使古代玉器文明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史前玉器神秘的光芒开始消隐了,取而代之的是王权的彰显,玉器不再是原始祭祀中的神器,而变成王室贵族的专属品。玉器与王室贵族之间的关系,从3000年前的商代开始,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就再也不曾被割裂过。可以说,当中国进入王权社会后,古代玉器与帝王以及贵族之间便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或者是王权的象征,或者是帝王奢侈的珍藏。到了周代,人们进一步赋予了玉器等级森严的礼仪观念。当年,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品阶不同的官员手持不同的玉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而他们身上佩戴的玉器也有相同的意义,当他们佩戴玉器的时候,他们的姿势会更为恭谨,连走路的步幅都会有所限制。《论语》就记载了孔子手执玉圭的姿势,也正是这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周代末期的时候,为中国古代玉文化开创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玉文化学说。孔子说,品质高洁的君子,应该像玉石一样,具备上天赋予他的11种品德,比如玉石的洁净、温润、坚硬,一位有修养的君子要时刻比照学习玉器的这些品性。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玉器不仅是王权的象征,还成了君子人格化的代表。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说:五德是指人呢,还是指的这块玉啊,已经分不清了,这个民族一个特质的东西就是人玉不分。正是在这种玉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君子佩玉之风大为盛行。上层贵族和士大夫纷纷佩戴各种形状的玉佩,他们在美玉的映衬下,享受着身为君子的荣耀。当后人反思古代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时,他们会发现,在古代玉器众多的内涵中,关于君子佩玉的思想无疑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从周代开始,直至明清时期,甚至直到今天,人们在身上佩挂玉器的风尚一直兴盛不衰。追溯它的原委,其实正是儒家学说对君子佩玉的推崇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员卢兆荫认为,如果没有儒家赋予玉的许多美德,在中国可能玉也会像其他民族一样作为装饰品,到后来慢慢有别的更好的装饰品后就不用玉了,就是因为儒家赋予玉许多美德,所以它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装饰品以外,它还能够延续下来。在佩玉之风盛行的汉代,古人出人意料地赋予了玉器另一种特殊的功能。
f今天,在玉器商店里,人们会选购一件玉器佩挂在身上,他们有的是出于装饰的喜好,有的是为了寓意吉祥,还有一些人,他们佩戴玉器的目的却是基于一种驱灾辟邪的心理暗示。
在玉文化的传统中,驱灾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