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七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1解释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3理解并记住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水平中个体道德推理的主要特征;4了解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5了解社会学习理论对强化概念的发展;6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的措施。7运用关于品德形成的各派理论中的合理观点,对德育工作改进提出建议。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性质
态度的定义:是习得的,影响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
倾向性。
态度的构成因素(认识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倾向)
二、品德的性质(一)品德的含义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二)品德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共同点较稳定的态度与品德是同质的区别a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b范围不同
1
f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教师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可以用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来解释。1班杜拉其人2两种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学习。亲历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反应后果引起的学习叫亲历学习。
经典实验
模仿行为的赏罚控制研究(打娃娃)该实验说明:儿童通过对榜样的行为的观察学会攻击反应。言行一致实验这个实验说明,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只在口头上要求儿童,而做起事来言行不一,那么,儿童接受和模仿的是不良行为。而且不管是成人还是同辈的不良行为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