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研究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一般只能集中在上课45分钟内,在课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上课的主要内容、课件等放在网上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随时自主学习,可以在家里、图书馆,可以在晚上、休假期间,学习时间非常灵活,学习中的疑问也可以通过网络和老师交流,更加有效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复习课的容量和课堂效率
在初三下学期的复习课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有利于比较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各章节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复习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的层次,在解题过程中也容易引起记忆联想,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容量,起到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过分的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教师惰性增加。
由于多媒体课件能把教学的过程直接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所以有的教师课前不再认真备课,上课时简单地将课件放映,教学过程成了大量信息的罗列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念课件,看课件的过程,无形中增长了教师的惰性。
2、容易造成学生和教师注意力的分离,教师思维、联想空间的萎缩。
老师在上课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键盘的操作和课件的演示上,学生的注意点在屏幕上,这种师生注意对象在空间位置上的分离会拉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阻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由于教师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往往
f只注意看,顾不上想,从而淡化了自身思维、联想的功能,也很难引导学生去联想和思维。
3、信息对学生的作用时间短,记忆长久性差。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由于图象、声音、文字在屏幕上出现过快,信息对学生的作用时间短暂,刺激强度不够,印象不深,往往上课听老师讲的时候很清楚,但过后回忆不起学习的内容,导致记忆长久性差,学习效果不佳。
对此,我认为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中必须处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