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文学批评史》(宋以下部分)
一.文化演变:意识形态下的文学批评宋以后中国文化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意识形态的体系化。新儒学即理学(或道学)的形成。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理学大体上有两派。程朱理学:“格物”是从日常生活中不断获得本性的积累。所以洒扫应对,莫非天理。陆王心学:以为人心自足,无所亏欠。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结束于清末。它的终结标志着古典文化的结束。二.唐宋之争与宋以后诗学的主脉:诗的传统,即所谓“风诗正宗论”(朱自清),用比兴手法来表现情感。这个传统以唐诗为典范,在唐以后形成了一种唐诗本位观念,其后的文学批评,就是建立在这种观念上的。宋诗走向一条不同于传统的道路。它表现出了不同于唐诗的特征。认同还是排斥这种新的诗歌范型,成为宋代及以后的诗歌批评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唐宋之争。三.两种新的批评类型:诗话(笔记型批评)与点评(鉴赏型批评)宋代以后,产生了两种主要的批评类型,那就是诗话和点评。1.诗话:“诗话”概念的界定问题。宋诗话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欧阳修的《诗话》为代表,大抵篇幅小,以论“事”为主,理论性不强。第二阶段在南北宋之际,内容从“记事”向“论辞”的方向推进,主题是江西与反江西之争。在体制上,有摘抄性质的,有分类抄辑性质的,有纪事体的。第三阶段在南宋中晚期,为成熟的总结期,在理论水平上达到高峰。2.点评点评包括圈点和批评。点评在宋代已经颇具规模,以刘辰翁为代表。批评后来成为古代小说批评最重要的方法,并形成独特的体例。点评法的基本特征:直接介入阅读,细读。缺点:其一,有时过于注重字法句章法,着眼点在有迹可寻处。其二,介入过深,阅读的自主性反而被削弱。其三,点评法在实质上是一种经验性的批评形式,在理论上缺乏内容的抽象性和表述的系统性。3.从传统批评类型看古代文论体系诗话和点评都体现了传统批评思维的鲜明的经验性,也就是说,传统的批评是文本本位的,而文本本位实际上又是审美经验本位的。现代寻求中国文论“体系”的动机,以及建构中国文论“体现”所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摆脱“本体论-认识论”的哲学模式。中国文论的特征:一是陈述的当下性和非系统性。二是以作品为本位。第二章北宋诗文革新理论(以欧阳修、苏轼为中心)教学时间:6课时,第4-6周。主要内容:一.宋初诗文风气:1.西昆诗风“西昆”之诗带有很强的游戏特征。好用典,词采华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