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范围内,主动打好贸易调控这张牌,优化利用配额管理等工具,为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确保新常态下“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玉米替代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应加快完善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虽然2014年三大主粮进口总量减少,但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产品进口成倍扩大,导致谷物进口总量增加、结构明显变化。其中大麦进口5413万吨,同比增1318,高粱进口5776万吨,同比增44倍。传统上我国进口大麦、高粱主要用于酿酒,进口总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但2014年进口猛增至1100多万吨,新增进口主要用于替代玉米作饲料。据专家对广东饲料企业调研,由于2014年国产玉米价格到广州黄埔港均价每吨2500元左右,明显高于进口高粱、大麦价格(分别约1700元、1850元),加之高粱、大麦进口没有配额管理,关税仅为2、3,饲料企业受巨大价差驱动纷纷用进口高粱、大麦替代玉米。其中,禽饲料中高粱替代玉米的比例为2060不等,育肥猪饲料中大麦替代玉米的比例约810。同时,全年玉米酒糟(DDGs)进口542万吨(同比增353),薯类(主要是干木薯)进口867万吨(同比增184),这两者加起来超过了1400万吨,也部分替代了玉米的深加工需求。据专家初步估计,2014年玉米替代产品进口的大量增加,至少导致国产玉米新增1000万吨库存。如果新年度澳大利亚(占2014年我国大麦进口总量的716)、美国(占2014年我国高粱进口总量的938)等主要出口国大幅扩种,高粱、大麦替代产品进口将进一步增长,加剧我国玉米库容压力。玉米替代产品迅猛增加这一新变化表明,我国粮食进出口管理是系统工作,如果缺少配套措施,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因此,对于产业链相对较长的玉米,在研究替代产品进口调控措施的同时,应加快完善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在确保不出现“卖粮难”、稳定农民种粮收益的前提下,形成国产玉米与替代产品的合理比价关系,促进玉米加工消费,防止玉米市场空间被挤占。
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今年农业生产将继续承受进口压力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赵军华黄飞受国内需求增长、内外价差扩大以及国际市场处于波动低谷等因素叠加影响,2014年我国农产品进口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从具体产品来看,谷物进口大幅增长,油籽植物油进口总体保持稳定,棉花、食糖进口减少但仍保持高位,牛羊肉进口小幅增长,奶粉进口大幅增加,优势出口产品整体增长较快。2015年,在国内需求增长、国际市场供给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