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价格下行以及价差驱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农业产业发展面临较大进口压力。国内需求拉动、内外价差扩大促动进口高位增长
9
f国内饲料用粮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谷物进口大幅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食品消费结构转变,肉蛋奶等畜禽产品需求不断刚性上涨,饲料用粮需求旺盛。大豆压榨后的豆粕、油菜籽压榨后的菜籽粕都是饲料产品的重要原料。我国进口的大麦、高粱传统上主要用于酿酒,进口总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2014年因玉米进口得到控制,作为替代品的大麦、高粱进口猛增,同比增加的778万吨主要作为饲料用粮。此外,作为玉米制品的玉米酒糟(DDGs)进口大幅增加。国际市场供给宽松价格持续低迷,是农产品大量进口的主要推动力。近年来,谷物、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加之国际市场生产形势较好,供需较为宽松。2014年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高达255,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持续保持在90以上。国际农产品价格低迷,跌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推动大宗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导致库存大量积压。在农产品内外价格联动性增强、国内政策支持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确保国内产业安全和农民生计面临重大挑战。我国边境保护措施有限,内外价差持续存在是农产品进口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农产品进口缺乏有效的边境保护措施,以粮食为例,三大主粮的配额内关税仅有1,大麦、高粱的关税仅有3、2,进口粮食税后价格仍然低于国内价格,企业进口动力强劲。从国内来看,由于近年来受成本增长推动,国内价格不断上升,内外价差持续扩大。2014年112月,中泰米价差平均818元吨,玉米内外价差平均646元吨,小麦内外价差平均434元吨,价差均在2013年基础上大幅扩大。2014年谷物进口虽有品种调剂和国内短缺等合理需求,但相当一部分进口是受价差驱动,进口过度导致的库容不足问题凸现,确保粮食适度进口面临挑战。粮食生产的“地板效应”与进口价格的“天花板效应”不断增强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近几年,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复苏乏力。发达经济体因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债务积压、高失业率等),以及潜在增长率低拖累了经济复苏。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比2011年低15,经济下行风险明显。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因201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活动弱于预期,2014年经济增长预测已下调到33。2015年全球增长预测下调到38,发达经济体增速23,其中美国由2014年的22提高到31,欧元区由08提高到13,日本由0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