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时,滑坡即发生,人们很自然地想到,滑坡是沿做功最少即最“省力”的路径下滑的。事实说明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举例来说,宏观的张裂缝不总是有效的判据,有的滑坡后缘张裂缝持续发展到相当程度,许多人断言必滑无疑,却又稳定下来;还有,人们通常认为,机车振动、工程活动、暴雨等是滑坡的触发因素,而有的滑坡是在这些触发因素并不存在的情况下滑落的,找不到明显的触发因素。这些尚未得到完善解释的实例说明,滑坡孕育、发生的规律是相当复杂的。徐嘉谟指出,目前提出的几乎所有的判据都是不完善的。有的作者试图以重力势能作为判据,理由是势能越小越稳定。但他们忽略了滑坡体的总势能还应包括弹性势能,仅仅考虑重力势能是不严密的。就目前来说,还未能找到既合理又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判据。文献从塑性理论中的下限定理出发,结合宏观迹象给出滑坡滑动的判别方法,实际上是向最可能滑面方法的逼近,因此并无实质性的改善。应当指出,用稳定性系数来表征滑坡的稳定性,只是从静态的观点去看待滑坡问题,是不够全面的。实际上,滑坡从孕育、发展直至滑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静力学问题,其中往往还有蠕变。就一个边坡来说,尽管它的初始力学状态满足平衡条件,经过长期的蠕变,则可能朝着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在重力作用下,在适当的岩性和构造条件下,会形成蠕变带[25],若蠕变不能趋于稳定,则会孕育成为规模庞大的滑坡。蠕变的客观存在,也使滑坡预报的难度增加了。5岩溶地区的滑坡
碳酸盐岩边坡属于层状岩质边坡,具有一般层状岩质边坡的共性,因此,碳酸盐
f岩与其它岩质的滑坡并无本质差别。但是由于岩溶和岩溶地下水的作用,碳酸盐岩边坡的滑动破坏具有一些特殊性。除了含泥量较高的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外,大部分碳酸盐岩属于坚硬岩石,因而可以形成高陡的边坡,此为有利的一面;碳酸盐岩易被地表水、地下水溶蚀,发育溶缝、溶洞,破坏岩体的完整性,这是不利的一面。岩溶水的作用也是一分为二的。在碳酸盐岩边坡表面,降雨形成的面流对岩体产生面状溶蚀,不利于边坡稳定;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碳酸盐的再沉淀与结晶作用,一些溶蚀裂隙被CaCO3充填胶结,对边坡的表层起到保护和加固作用。而岩溶水的动力作用对边坡的稳定十分不利。岩溶水对岩体产生溶蚀、冲蚀和劈裂作用,由于溶蚀作用为水在岩体内部造成了良好的通道,在大雨时溶蚀张裂缝中动水压力骤然增加,水平推力加大,同时滑面上出现扬压力,滑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