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
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重点:
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
f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背景:1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