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产生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等等。
摘编自《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材料二1933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在山东进行县政建设实验,由梁漱溟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首先,裁局设科,科长多由研究院毕业生充任。此外,县政府增设了户籍室、农村金融流通处等机构。其次,乡设乡学、村设村学以代替原来的医、乡、镇公所,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以“村学”、“乡学”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在建立的村学中,设有小学部、成人部、妇女部。村里还为失学儿童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到1937年,邹平已接近扫除文盲的边缘。另外研究院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到1936年底,已经成立了棉花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购买、机织等多种合作社,计307所,社员8828户,已收股金12422元。七七事变后,日本进攻山东,梁漱溟离开,邹平乡村建设实验至此结束。
摘编自《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与山东地区乡村建设的措施。1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1分解析:第1问,分别根据材料一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次方面分别概括和材料二“裁局设科,科长多由研究院毕业生充任……县政府增设了户籍室、农村金融流通处等机构”“乡设乡学、村设村学以代替原来的医、乡、镇公所。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研究院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在建立的村学中,设有小学部、成人部、妇女部”即可归纳总结。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进行经济建设的措施可知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冲击;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的时间及材料二提供的时间1933年,可知军阀割据及日本侵华带来的动荡;根据材料一、二中都有关于教育的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形成平民教育思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政府对乡村问题的关注。答案:1陕甘宁边区:建立基层民主制度;开展互助合作;乡村教育政治社会化。山东地区:精简行政机构;推行“政教合一”自治制度;兴办农业合作社;普及教育。2背景: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冲击;军阀割据及日本侵华带来的动荡;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形成平民教育思潮;国共两党政府对乡村问题的关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f材料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