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药膳食疗》
夏季养生与药膳食疗
从“立夏”到“立秋”,共90多天为夏季。这一季节经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5月5日6日),即夏天开始气候学的标准是五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当温度低于22℃时就意味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立夏后,我国多数地区的平均气温达到或超过20℃,标志着华夏大地开始进入夏季。“立夏”后,天气渐温,雨量和雨日均增多,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和雨水而快速生长。“夏至”,是夏季中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标志是“阳气鼎胜,阴气始生”。养生要注意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夏至之后,便阳气渐下,阴气渐上。夏至节与冬至节恰好相反,是阳气盛极,盛极必衰,阴气开始生长的节气,所以说“夏至一阴生”。
一、夏季自然气候特点
1、气温较高,阳气强盛。“热”是夏季气候变化的气候主要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精。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热甚为阳盛,热极为阳极,阳极则阴生。故夏季自然界阴阳消长的特征是阳气日隆,夏至则阳极而阴生。夏天艳阳普照,白昼渐长,夜间逐短,天气日渐炎热,立夏后,雷雨增多,万物生长茂盛;“长夏”气温进一步升高,昼夜温差缩小,降雨量大而集中,天气潮湿闷热。2、雨水充沛,暑中夹湿。夏季雨水多,湿为长夏的主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暑多挟湿,湿为阴邪,湿性重浊,其性似水,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至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由于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故阴胜则阳病。
二、夏人体生理变化与养生
1、代谢旺盛,益阴护阳。夏至后气候渐热,人体代谢旺盛,人体阳气趋向体表,常现阳气在外,阴气内伏,“汗为心之液”,出汗多,易伤阴耗气;人体呈现阳气盛而阴气弱之态,此时,人们常感头昏、神疲力乏,故应注意防暑降温,益气养心,生津止渴,清心除烦,醒脑提神。气温在30℃以上,人体内热就需要
1
f外泄。这时,一方面要注意补充水分,另一方面要防止出汗过多,同时还要注意有利于机体汗液的排泄,如外界温度超过了35℃,体热散发不良,出汗受阻,体内大量内热蓄积,人体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中暑、消化不良、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