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思想品德课常常将认知和导行分离,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上思想品德是为考试服务的,因此有的教师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或者采用所谓勾划重点的方法,企图把知识塞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导致了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的局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扼杀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参与意识不浓。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那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对外界刺激不是像镜子那样消极地产生反射,他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也不是像录音机那样机械地转录和储存,他是利用自己的头脑能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教育影响的,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据此,要求教师要建立一种“全面关照学生的成长需要”的教育信仰,明确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放弃教师的权威观念,建构自己的职业模型,化身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扶助者,当好自
f己的导演角色。放手把课堂这一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成长,教师不应按照经验和理解预设环节,也不可以把灌输作为教学的主要通道,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动起来,这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我们教师讲得再多,学生不一定能接受,甚至会产生逆反的消极情绪。
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它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逐渐形成的。它是学习的动力,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思想政治课,以让学生明白各种道理为主,如果课堂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总给人一种严肃、枯燥的感觉,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让教材与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