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一生艰苦创作,写出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作品融幽默与辛辣的讽刺于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名著。小说续《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主人公换成汤姆的朋友哈克一个穷苦白人的儿子。他害怕醉鬼父亲毒打,又受不了保护人的清规戒律而离家出走,半路上遇见黑奴吉姆,两人乘木排沿着密西西比河逃亡,去寻找自由州。一路上,吉姆照顾哈克,哈克帮助吉姆匿藏。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最终,哈克放弃了告发吉姆的想法,激烈的思想斗争取得了胜利。此书充分体现了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因而成为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书中以乡土文学的广阔视野和百姓语言“白话”,真实地记录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国情,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品。小说纯粹用美国口语写成,创了美国文学口语开文体的传统,其魅力经久不衰。一、通俗畅晓、浅白朴素的口语体语言美国独立后的六七十年间,虽有一些文学作品,却未能摆脱原来的宗主国英国的影响,无论在内容、风格或语言上都缺乏独创性和美国特色,在马克吐温以前鲜有人用方言写作。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出版却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究其原因,作者在一生中最敏感的青少年时代,漂流在广阔的密西西比河上,观察到当时美国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事件;同时,风雨飘摇的生活也使马克吐温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及天南地北的方言土语。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大量融合、提炼、吸收方言土语,运用了密苏里黑人土语、西南边疆地区的方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普通方言及其四个变种。马克吐温用第一人称让哈克说着当地的方言土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使他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入木三分。纵览全书,从第一句开始直到结束,始终发自“一个声音”,这就是“我”的声音。这个“我”,并非是马克吐温,也不是一般传统的故事叙述人,而是穷孩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