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的家电零售市场,如果没有营销方式大胆的突破与创新,难免会给人“雅致不足,俗气有余”的感觉。国美电器老总黄光裕曾经说过,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个体和组织只有随机应变,在变中求进,才能生存。黄光裕掌控下的国美电器在经营方式、厂商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与创新,并一再成为竞争对手的效仿对象。凭借先他人一步形成的规模优势和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加上鹏润的资本优势,国美电器的品牌优势已经形成。但面对低价大旗四处飘扬,竞争环境同质化的日益严重,国美开始思考吸引消费者心甘情愿来国美买电器的新思路。从此前“取消返券”的大手笔中不难看出,国美品牌形象的雷霆战车已经启动。在这种背景下,国美电器与负责电影《手机》市场运作的华谊兄弟公司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交汇点。2003年11月中旬的某一天,一个华谊兄弟公司的广告业务员来到国美,希望国美能在即将上映的贺岁片《手机》放映前的几分钟里插播贴片广告。但精明的国美否定了这种方式的合作,继而抛出了一个绝佳的创意:在全国国美卖场玩一手所有人从未见过的牌局利用电影《手机》为国美电器量身定做一场国内首次大规模、全国性的明星为家电经销商巡回签售促销活动。而作为冯小刚继电影《大腕》之后又一次出手制作的贺岁片,电影《手机》的题材本身就为商业运作提供了巨大空间。虽然文化本身不是商品,但电影的确是一种影响力和渗透力都不可小觑的文化产品。既然是产品就需要市场效益,对于电影《手机》来讲,除却题材本身的魅力,著名导演和众明星的组合更为其赋予了足够的吸引力。但目前电影的收益主要依靠票房收入、家庭录影带销售和电视频道播放权的授权三大途径,企业赞助还不是主流。企业与电影的交汇点往往是贴片广告,但由于电影院线成本很高,电影贴片的利润其实很低。所以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也成为了电影制作方的心头之患。国美电器借此开辟了一条国内无经验可循的路子,他们革家电营销的命,革电影营销的命。通过引进整合营销的先进理念,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手机》亲密接触国美的“抠门”在圈内是有名的,此次一下抛给电影《手机》上百万,意欲何为?国美在与电影《手机》的联合营销上被视为经典的“三板斧”:抓住社会热点做文章、八位大腕级明星在八大城市巡回签售,帮国美促销家电、继价格营销、服务营销之后首次尝试品牌营销,同出一辄: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提高国美知名度和美誉度。现在大家都在喊降价、拼服务,为有效避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