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援助之手;让学生做事有耐心、有责任心,就要要求自己在处理班级琐事、在面对孩子质疑时的宽容与博爱;让学生善良、友好,就要以这种态度与学生相处。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模仿能力高,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老师对他们的生命成长有直接影响。
f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创造。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教育生涯有几十年。我们是否可以做好第一轮的教学工作,备好课,写好教案,而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劳永逸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朱永新说:“虽然有30年的教龄,但充其量只能说,他‘教’了1年而重复了29年。”很显然,这种低能的重复会造成师生时间与精力的相互浪费。时代在变化,教育改革在稳步推进,每一届的学生又千差万别,教师更不能循规蹈矩,“拿着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教学一直在路上。
最后,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当一个人有一定的阅读量时,却总感觉在浩瀚的书海中自己如一只渺小的蝼蚁,知之甚少;当一个人开始潜心钻研一个领域时,会发现自己似一只井底之蛙,视野狭隘,浅陋无知。但这都是“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在进行对比与反思,在这样的境况中,自己其实是获得很大成长的。当反思与进步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质变的飞跃,会蜕变出另一个优秀的自己,在美好的年华中与自己相遇,与学生相聚。
二、教师的使命,就是伴随学生走过一段人生不无遗憾,教师与学生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仅仅相伴而行一段路程。但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时光弥足珍贵,教育也有其迫切性、关键性。教师在陪伴孩子的时光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他们纯洁的心田上播撒优良的种子,善良、博爱、正义、
f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理想等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当老师陪伴他们走过那段青葱岁月,他们的身影离开母校、恩师时,昔日在他们心中播撒的种子会永久存活,无论行至哪里,身处何方,都会深深扎根心田,并在生命的淘洗中愈加坚定,成为自己生命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所以,“伴随学生走过一段人生”不是轻描淡写走过去的,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我们为师的使命,我们应倾其所有,倾尽所能,陪伴他们走好这一段人生。
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朱教授说:“为了实现目标,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工作中、生活中,面对自己很不乐意、很不耐烦去做的事,要尝试着谦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