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劳动的开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劳动》主题
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表现旧社会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
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节选自这
本书。学生在文中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自强自立、刻苦磨练自己的坚
强意志。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挑煤经
历体会劳动的艰辛,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理解劳动的意义。
2、认字7个,写字11个,理解“威胁”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如何详写略写。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挑煤经历
体会劳动的艰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理解劳动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f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去挑煤而走上艰难生活之
路)的事。
2作者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从第一次挑煤开始的。)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828自然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
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板书:第一次挑煤)
你能用哪一个词概括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艰难)
2、课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出来并作
批注。
3、回顾作批注的方法:找重点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写出
体会。大屏出示相关语句,重点读、议,教师点拨。板书:人小担
子重、路远且难走、受欺侮受伤。
4、第一次挑煤伤痕累累,空手而归,回家后,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5、面对母亲伤心的泪水,他会如何回答母亲呢?第二天他还会去
挑煤吗?指名读最后两段。(板书第二次挑煤)
6、为什么作者肩膀又红又肿却还会去挑煤?(作者年龄虽小,
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
的饥饿威胁;能够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
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7、第二次挑煤和第一次挑煤从写法上相比较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板书:详写,略写
8、文中除了详略分明的写法,还有很多比喻句的使用,下面我
们再来读一读,体会它们在描写上的好处。大屏出示相关比喻句。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相比文中的作者,我们今天的生活真的是无比的幸福,
当小运铎半夜起来去挑煤的时候,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