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力”的知识以后,进一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结合物理发展史中对物理规律的辩证研究过程,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发展的辛苦历程,教育学生不能被先入为主的思维所困扰,不断探索,观察和实验,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发现真理和过去的不足,本节课程标准与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变化,过去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分为两节内容,现在把牛顿第一定律和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惯性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增加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又增强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学生对亲身体验的回忆和分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学习物理和应用物理的方法,对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学生分析:本学期主要开设的是力学课程,对力的概念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对运动的描述也能理解得很好,但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却是另一回事,尤其对惯性的认识可能有缺陷,有的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没惯性,而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甚至认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有力作用才能运动,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等等,存在把惯性和力相联系的偏见,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实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改变主观上的错误认识,感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推理的能力。三、设计思想:本节采用实验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验证猜想,组织学生分析论证和交流评估,学会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改变过去只凭主观判断的方法,尊重客观实际。牛顿第一定律虽然用实验无法证明,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推理方法,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基础,提出多种假设,通过实验现象逐个对比分析及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设计实验及数据分析的能力,归纳及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发表见解的意识和愿望。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定律内容得出的推理过程。2)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3)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习用科学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