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摘要:幼儿园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是孩子们学习新知识的空间,他们在这里欢笑,在这里愉快地生活,但是同样因为是孩子们所待的地方,所以就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攻击性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行为。如:“老师,童童又打人了”“张弛把瑶瑶打哭了”。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不断地招惹他人、制造事端,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伤害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关键词: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我们在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而幼儿攻击性行为一般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的情况很少,大都是攻击性具体行动,如打人、推撞、抢夺玩具、破坏物品等,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它是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一种不良倾向,有一定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性行为。幼儿怎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是个值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长过分溺爱幼儿。如今都是一个孩子,甚者有的是六个大人一个孩子,因此,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对孩子百依百顺,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让其为所欲为,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