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优化产业结构,满足城市功能调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科研教育设施的空间承载能力,突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的地位;
f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加强市民的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爱国意识,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1.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西安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其中:“一城”为主城区;“一轴”为以陇海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发展轴;“一环”为以关中环线为纽带的城镇经济发展集群带;“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其中:四个组团指六村堡、常宁、新筑、洪庆;
f三个新城指临潼、阎良、泾渭;
四个县城指蓝田、周至、高陵、户县。
2.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提出城市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和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和延伸,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对全市村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防止大拆大建,防止为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而盲目撤村并点,有计划地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新农村建设应满足国家抗震防灾标准的要求,村庄选址应避开具有泥石流、滑坡、断裂带等地质灾害地区,房屋建设应严格按相关抗震设计标准进行,尤其要重视中小学、卫生院、商业网点等公共建筑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建筑质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六〕主城区规划
1.主城区布局结构
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工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
f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部结合灞河道整治建设成居住、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