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一、“金本”《水浒》: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的《水浒》腰斩成了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之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二、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台阁”主要指当时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主要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多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缺点在于相对于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致使创作素材相对贫乏,后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对其进行了批判。
三、茶陵派:明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渐趋衰退,这时期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即是此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主要成员谢铎、张泰等。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的较多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李东阳的复古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一定影响,“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吸取了李东阳“铁宋窥唐”的主张。
四、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七人,皆为进士,在京任职,不是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文艺,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以复古自命,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内容上大量拟古作品,反映、干预时政,重视民间生活,表现市井人物。
五、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世称“后七子”,成员有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其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完全继承了他们的观点,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创作上作品无显著特色,且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将前七子的弊端表现得更充分,存在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
六、公安派:兴起于明万历年间,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以“性灵论”为内核的文学主张,推崇“独特性灵,不拘格套”,提倡通俗文学,在创作上重视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此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清逸自如童趣横生的创作效果。但一些作品因为过于直率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