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
彭少麟
「摘要」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是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可调控区域内的水分循环和C、N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生物生产力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商品,还能过滤和分解所吸纳的污染物。由于湿地的功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全世界的湿地因大量围垦和干扰而丧失或退化。在退化湿地的恢复过程中,可用自我设计和设计理论、演替理论、入侵理论、河流理论、洪水脉冲理论、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假说等理论作指导。湿地恢复的方法包括:尽可能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湿地的供水连接,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恢复,控制污染物的流入,修饰湿地的地形或景观,改良湿地土壤,在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的生物群落,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建立缓冲带以保护自然的和恢复的湿地,建立湿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评价体系并予以监控。1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全球约有86×106km2的湿地(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6),其中约56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此前Matthews于1987估计全球湿地有53×106km2两者数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对湿地的划分范围不同,当前人们沿用较多的仍是较大的数据)。湿地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
f统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湿地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约80的湿地资源丧失或退化,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展了有关研究和实践,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但发展很快,尤其是红树林湿地恢复和湿地综合利用方面。本文拟探讨湿地退化的原因、湿地恢复的有关理论及方法。2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湿地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水位常常较浅或接近陆地表面,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和部分内陆区域。美国一般可将湿地分为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潮汐盐沼、潮汐淡水沼泽和红树林湿地三类,后者可细分为内陆淡水沼泽、北方泥炭湿地、南方深水沼泽和河岸湿地四大类中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型组(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丛沼泽、藓类沼泽);浅水植物湿地型组(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红树林湿地型组;盐沼型组(灌丛盐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