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由少数十分单调的曲调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黄两种,是上下句的说唱文学套上音调而构成,音乐非本质,本质是吟哦)加以几个变型,型式少,调子往往听来千篇一律。因属吟哦,所以才以板为单位拉长缩短,这就是板腔的来源说唱文学的“吟哦”。因而,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京剧不是歌剧,是来自说唱曲艺的“说唱剧”,它唱的不是歌,而知识唱“话”(这是从本质而言)。昆曲的音阶大部分是五声音阶,少部分是七声音阶构成;京剧则由七声音阶构成。昆曲的语言是中州音韵的国语,有些演员喜用深度苏州方言化的语言进行演唱;京剧则以国语为主,有些有湖广音。从表演艺术方面比较。昆曲的主奏乐器是曲笛(加上属于节奏乐器的拍板);京剧的主奏乐器是京胡。昆曲基本上是随着唱腔而有舞姿,每个乐句甚至字词都有由代代传下来的固定身段及表情来表演出来;京剧在传统上是呆站着唱,有动作的时候是不唱的。在武戏中尤其可以看出来。京剧在武打时是纯武打,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只有唱者在开口
f唱。昆曲则是边舞边唱,舞(打)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
昆曲昆曲又称昆剧。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早在明初就有昆山腔。嘉靖年间,魏良辅借助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但仅是清唱。后经昆山人梁辰鱼等人改革,并创作传奇《浣纱记》上演,声名大振,文人学士争用昆腔新声创作传奇,遂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至万历末,一跃而为诸腔之首。昆腔传入北京,迅速取代北曲的地位,受到了士大夫和群众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时人称为官腔。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是昆曲发展的鼎盛期,新作不断涌出,表演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穿戴也日益讲究,脚色齐全,分工细致,一般剧种,难与抗衡。但由于传奇体制较长,全本演出需要两个晚上或更多时间,随着清代花部诸腔的兴起,倚重生、旦格局,讲究词曲典雅的昆剧受到冲击,经过艺人的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场次,选择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作为短剧独立演出,于是,折子戏应运而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玩花主人编选的折子戏总集《缀白裘》的问世,标志着昆曲由演出全本传奇到演出折子戏的过渡。折子戏以情节生动、表演细致,给乾、嘉时期昆曲舞台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而与之俱来的是剧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