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京剧《智取威虎山》与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智取威虎山》是是现代京剧,而《牡丹亭》是传统昆剧。
以下是两部戏曲的主要简介:《智取威虎山》:1958年,上海京剧院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
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而成,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等。《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紫钗记》与《南柯记》《邯郸记》和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称。《还魂记》,创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上三部作品并称为“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最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残酷与虚伪。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治时期的一次冲击。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暮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
今日之皮黄(按:指京剧)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北京之皮黄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此其一证也。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而迥非汉调,此其二证也,……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长庚、小湘无论矣,即谭鑫培、何桂山、王桂官、陈德霖亦无不能之。其举止、气象皆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的确实证据。显然,陈彦衡列举的证据,都是昆曲的演唱形式和演员采用这种形式的基础。可见,京剧的形成,同样是“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体现。如果说,徽调的形成是“宗吴门”的结果,那么,京剧的形成就是昆曲的回归,标志着昆、徽、京三个发展阶段的终止。从此,新剧种的诞生,不再是原来剧种的形式衍变,而是直接衍变于本地曲艺,中国戏曲发展也进入近、现代地方戏曲阶段。
首先在文学性方面作一比较。昆曲的剧本多为“传奇”,少数是“杂剧”,是正统的中国戏曲剧本构成的形式,作者多为文学家、剧作家或知识分子;京剧是俚俗的剧本,传统剧作者多为社会中下层,姓名有的不可考。昆曲的唱词是曲牌体,由长短不规则的句子构成;京剧唱词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变体到十字句,有着源自说唱文学的痕迹。昆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称虽有一样的,但曲调随字的四声阴阳不同而变化;京剧是所谓板腔,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