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载体两者之间和谐、共同发展,对其保护应扩展到整个生存空间的保护,将特定保护对象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视为一体,进行系统的、整体性的文化生态保护。二、多样化发展,突出特性
f斯图尔德在文化多线进化理论中指出,在类似的技术与环境下,文化的基本类型可能以相似的道路发展,但文化的具体方面却不会按单一的发展规律发展,而可能出现多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种类多样,《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五类: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一种类下又分许多单一的个体。
但是由于缺乏对单一个体的保护,我国已丧失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戏曲为例,历史上我国曾有戏曲品种394种,1949年统计时为360种,1982年统计时为317种,而2004年我国戏曲品种仅为260种左右,短短几十年间损失了传统剧种130多种,约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再如,近年来不断传出传统手工艺术濒危的消息,其中传统手工艺术具有代表性的木版年画如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广东佛山等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其中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佛山木版年画如今只剩下“冯均记”一家在苦撑着。这无不警示着我们在保护文化整体的同时,也要加强单一个体即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民族性。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能较好的保护该区域的文化特色,在众多文化中独树一帜。“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扎根于一个地方的传统历史文化中,与特定的环境息息相关,并通过自身的特性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这就要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保留自身的特色,不能随波逐流,盲目发展。三、生态进化,永葆生命力
生态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对立到统一,不断创新发展的演替过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支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