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与“不送”都是爱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一、背景介绍: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利用情感教育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亲人。《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第五篇课文,是本单元中唯一一篇介绍整个家庭浓浓的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情感较完整。作者川端康成的坎坷经历也造就了这篇致力追求美好亲情的文章。这篇小小说情节短小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父母的形象也在其中得以升华。因此我觉得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问题发现:
情感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它要我们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现在的学生,正生活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中,对父母的爱已经熟视无睹,视为当然,不知感恩,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显得犹为重要。在学习《父母的心》一文时,为让学生深刻领会父母的爱心,我让学生思考:文中的父母为什么反复去换子?在“送与不送”这一情节上大家谈了不同的意见,我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因势利
f导,让学生领会“送与不送”都是爱。
三、问题解决:
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并且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有所触动呢?在问题的引导和设置的情境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了解清楚小说的情节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师:文中的父母为什么反复去换子?生:哪个孩子都舍不得。师:如果你是那对父母,你会怎么做?生1:也舍不得。生2:本文中的父母似乎没有理智地处理问题,而是用感情代替了理智,他们把孩子送到富人家,孩子的生活就会好些,而留在自己家中,或许一辈子都将生活在贫困中生3:自己家这么穷,为什么不给孩子出路呢?生4:我认为这对父母太傻了。将来孩子有出息了,自己也能过上好生活呀!也许还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呢!(其他同学笑了,还有同学悄悄点头。)(这时,我感觉时机成熟了。)师:到底该不该送?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的爱呢?同学们沉思了片刻,纷纷谈起了自己的看法,生1: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所以我还是不同意送。生5:我同意生2的意见,不过应该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