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了,有更多的女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进入了大学课堂;大学生的社交变得更加随意了;有更多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拔地而起,但大学的学术水平却下降了。事实上这些古老学院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一旧的学校机构保留下来了,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课程改革不断适应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内容比以前更丰富了,但课程已不再围绕那些普遍认同的理念来设计;教授们依旧给学生们打分,但这些分数已演变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院的资格,而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纪律制度已变为可以辩论的“小小法庭”,而不再是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年轻人成长、培养具有责任感公民的途径;就连校际体育比赛似乎也违背了原先锻炼学生心智的初衷,都由专业运动员参加,没有趣味可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认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美国名校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成长,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富有学识、智慧、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成年人。现在学术追求竞争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殊不知这两者不应该厚此薄彼。在这些大学领导的演讲稿中,不乏关于“世界问题”“知识探索”“勤勉工作”与“成功”之类的词句,却鲜有看到个人力量、完善的人格、善良、合作、同情、如何把眼前的世界建设得更美好等言辞。学校越名,就越强调在教师、学生和经费市场上的竞争力。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逐渐演变为消费者与售昂贵商品和服务的卖主之间的关系。18岁到22岁是年轻人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特殊阶段,这个年龄正好是培养责任感的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成熟地从独立的生活、新的知识和富有挑战性的观念中获取力量和灵感。大学正是他们开始认识自我,发现生活意义和目标的关键场所。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数据、公式、法则、名字和地点的传授,教育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教育家学说,通识教育就是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还剩下的东西。如果以此为标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如今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呢?哈瑞刘易斯教授说:“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材料4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其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说,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靠人文讲座和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中也应该体现。通过人文知识的阅读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锻炼学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