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值得反思的。
所谓自我意象,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肖像”、“心理蓝图”,是一种在自我经历环境和某些特殊刺激作用下后天习得的自我感觉、自我定义。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象是人的心理基础,一个人把自己想象、定义或感觉成什么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思维模式说话和做事,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就会在可预知的一定框架内。不管
f我们认识与否,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这种自我意象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在人们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正是在“蜡烛”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的暗示下,教师只能为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红烛精神固然可贵,但不仅是以牺牲教师的生活幸福为代价,而且并不一定能取得
教育上的成功。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心理失衡,可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北师大董奇教授认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心理素质乃至个人幸福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而不顾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是不理智的。事实上,教师也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需要有充实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幸福的家庭。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又持续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快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他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心情不舒畅,个性受到压抑,活力难以舒张,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更应象阳光,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愉快、富有成效感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不仅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并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力和不竭的能量。只有教师心中充满阳光,
f才可能把阳光播撒在学生心上。实际上,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被发现、照亮,而不单纯是“修理”的对象。学生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学生对教师所传送的教育信息,从来不是毫无选择,全盘吸收。而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当它被主体选择、加工,成为主体的反映对象,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或者说只有当主体在进行自我建构时,外界的知识才可能内化为主体素质的一部分。同时,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厌其师,必逆其道—有效的教学常常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