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是写人愁。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为什么说过尽飞鸿字字愁?大雁是群飞,飞的时候一般有两种队形:一种是“人”字,一种是“一”字。“字字愁”,意谓大雁飞时不论是什么队形,变成什么样子,都是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细雨、黄昏,皆撩人愁绪。辛弃疾《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芳草替人愁,好像知道人的感情,写得富有情味。辛弃疾《南乡子》:“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人心中愁,却埋怨昨夜的月亮,月亮不管词人的心情,只管独自圆。
用景物写愁,实际上是一种衬托,这种衬托有正衬:物有情人有情,更多的是反衬:物无情而人有情。戴叔伦《湘南即事》:“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驻少时。”沅水、湘水不为愁人停留半刻,只管自己东流,流水无情,不解人意。程垓《最高楼》:“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蜜蜂不知人的苦,燕儿不懂人的愁,皆用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递进”言愁,一层深一层。辛弃疾《瑞鹧鸪》:“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我”这一身的愁已经没完没了,“愁”已到极致,还有更不堪的,愁上更添愁。
作者常直抒胸臆,直白率露言愁。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登楼看远处的山,山献愁供恨,即说满山都是愁。又《祝英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春天将愁带来,却没有将愁带去,直白言愁。刘过《唐多令重过武昌》:“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词人重过武昌,见战乱后的景象,旧江山都是新愁。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总爆发,喷涌而出,一吐为快,故不用含蓄。
不少作者喜夸张言愁。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高度夸张,一般说愁白了头发,而李白形容愁,不仅愁白了头,而且还有三千丈长,就更夸张了。感情是抽象的,不可见,不可触摸,李白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象化。元好问《梦归》:“贫里有诗工作祟,乱来无泪可供愁。”诗人经过离乱,眼泪都没了,极度夸张,即把离愁表现出来。
作者还将愁比作物体可分类。南朝梁何逊《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言笑,分为两地愁。”诗人与朋友夜里话别,想到现在是欢笑,可马上要分别,分为两地愁,构思别致。苏轼于惠州所作《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