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r
r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经常把学生不懂的知识教给学生,演示给学生看,接着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进行练习。确实,这样的方法可以教会学生很多知识,但可能会扼杀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激发探索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探索是兴趣走向成功的关键。例如,针对《Wi
dows98控制面板》这一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①如何打开控制面板?②如何设置屏幕背景和屏幕保护?③如何设置桌面主题?④如何让输入法指示器在任务栏上显示或隐去?⑤如何安装打印机?⑥如何添加、删除“桌面主题”?如果学生能够在操作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对控制面板的其他一些内容的操作也就能融会贯通了。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学习。同时系列化问题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并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真正收到良好的实效。r
r
三、因材施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r
r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的效果也差异很大。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基本的操作都很不熟练,但也有部分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对于Wi
dows98操作系统、Word、Excel等早已滚瓜烂熟。教师如果对他们提出相同的要求,难免会学生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因人施教,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中,我将每一节课都先预设好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和分组学习。对于学习成绩好、思维敏捷的同学,我逐步培养他们向语言编程方面发展,教给他们学习语言的方法,掌握一门语言(QBASIC)等;对于一般的同学,强调上机操作,着重教会一个软件(如Word),相似的环境界面,那么学习Office的其他软件如Excel就能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上我照顾大家的水平,该讲的一丝不苟,对于那些本身毫无基础,但学得快的同学,我引导他们向同学学习,看自己的兴趣向某一方面发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主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r
r
四、小组协作,完善自主学习的行为。r
r
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