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等海洋优势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行业建立国内一流的研发平台,科技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类高校达到5家,培养引进200名高层次海洋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海洋科技研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万人。新增国家级涉海创新平台3家、省级涉海创新平台15家。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陆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重点海洋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5以上,重点海域主要污
f染物排海量削减10,大部分近岸海域环境达到较清洁海域要求。海洋类自然保护区新增10个,全市海防林总面积达到1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海洋物种、环境、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力争实现翻番。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与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章空间布局
根据蓝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统筹考虑经济、城镇、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着眼于加快形成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我市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带、一体、两翼、多点”。“一带”,即把北部沿海地区作为全市海洋产业和临港、涉海产业的隆起带和核心带动带。“一体”,即以中心城区和寿光、昌邑、安丘、昌乐、潍坊滨海五个“卫星城”组团形成的半小时经济圈,作为全市蓝色高端产业发展的引领主体。“两翼”,即以诸城高密组团和青州临朐组团为两翼。“多点”,即各县市区和重点园区围绕蓝色经济发展,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全面向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转型,形成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多点支撑。
第一节滨海发展带
f把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寿光滨海经济开发区、昌邑滨海经济开发区为两翼的北部沿海地区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加快建设我市滨海经济新区。利用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优势环境,发挥临海、临港和土地资源优势,加快扩展总量、调优增量,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物流、海洋生物医药、滨海农牧业等海洋产业,建设装备制造、石油炼化、临港物流、新型能源等海洋高端产业基地,配套建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