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西城区高三模拟测试
语文
2019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
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
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
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
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
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
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
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
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
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
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嬗变: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B关山重重: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C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D窠臼: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C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D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