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瓶颈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大多数居民在社保机构建立了唯一账户,不因工作单位、行业、地区的变化而变动,社保机构根据养老金的缴纳情况可以方便地了解贷款学生的收入情况,据此实现按收入比例偿还贷款。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作为配套措施,国家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一方面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保证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该政策实施10多年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截至2010年全国累计贷款学生达到6522万人,贷款金额达到609亿元”1,国家助学贷款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学费问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是理性审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这项政策带有先天不足,同时随着形势变化又面临着新的困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研究对策,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实现其维护社会公平的预期目标。1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亟待完善的原因11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家助学贷款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性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举措。由于国家助学贷款解决的是高等教育事业
f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追求社会公平是其价值终点,在其发展过程中依靠行政指令不断推进,因此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公共政策体系范畴,必须以此为研究出发点。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渐进决策理论是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他认为公共决策应是渐进性的,要在不断试错中找到最优解。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也正是在不断对原有政策加以修改,不断试错中,不断接近价值目标。1999年6月,我国开始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试点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向部属高校的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试点发放贷款,办理时需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予以担保。2000年8月,国家助学贷款由8个试点城市拓展到全国,助学贷款的范围放宽至研究生,并取消担保要求,采用无担保信用贷款。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学生在校期间免交贷款利息,还贷年限由4年延长到6年;招标选择贷款经办银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制度。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开始推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论是公共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