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本文提倡采用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设。只有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加快山区的梯田建设步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根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关键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水土流失仍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搞好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1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其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615×105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54×105km2,平均海拔8001800m,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600mm,主要集中在6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1。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a,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2006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5km2。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106t,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1。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108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cm,给下游防洪造
1
f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业发展滞后,尤其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多沙粗沙区,造成土壤瘠薄,制约当地农业的增产、增收1。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从成因分析看,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