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葬,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文艺创作长久不衰的主题。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被好莱坞拍成题为《天堂窃情》的电影。
f虽然他与海洛伊斯是中世纪基督教的牺牲品,但毫无疑问,正是这一劫难成就了他的伟大。他是中世纪的法国的哲学家,神学家,但他首先且最重要的是一个知识分子,且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阿伯拉尔在哲学上采取概念论,既反对威廉和安塞尔姆的唯识论,又反对洛色林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表示事物共性的概念。阿伯拉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的理性,“我们只强调神学家阿伯拉的一个特点。没有人像阿伯拉那样致力于把理性和信仰结合起来。在这个领域,他作为新神学的重要创始人圣托马斯的先驱,超过了圣安瑟尔姆,后者在上一世纪曾传播了一句有益的格言:“信仰寻求理智力”。⑺因其强调理性,而被认为违背正统教会的传统教义,所以两次被指为异端。但他的这种思想却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最大贡献。阿伯拉尔的文艺思想不同于奥古斯丁,他在中世纪宗教气氛的笼罩下.以清醒的,世俗人的眼光观察和论述文艺。他主要的文艺观点是:1.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蜱阿伯拉尔年轻时,特别喜爱贺拉斯体颂歌,他也曾写过歌谣和爱情诗,歌颂他和海洛伊斯的真挚爱情,后来收在《我的患难生涯》这部情书集中,他借海洛伊斯的口充分肯定这些创作:“在哲理探讨的暇日海洛伊斯写道你仿佛游戏似的写下许多形式优美的爱情诗,……常常为大家反复吟咏,你的姓名也为众口传颂不衰;甚至没有教养的人也因你的曲调的魅力而将你记忆不忘。因此你最能引起女人因恋爱你而叹息。这些歌曲大多是歌颂我们的爱情的,于是我也就很快地驰名各地,并招致许多妇女的嫉羡。还有什么美好的精神品质没有点缀过你的青春呢”2阿伯拉尔对此虽然表示忏悔,但他认为他的爱情和诗歌都是“出于自然”。这种自然的要求,不但不是罪恶,而且是美好的精神品质,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有其特有的目的,与神学的目的不同,所以世俗文艺应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文艺不应做神学的奴婢。”3阿伯拉尔认为,文学艺术不同于宗教,文学艺术的范围是感情生活,感情生活是世俗的;而宗教的范围是理性生活,所以文学艺术应该有独立性,不必依附于教会。在中世纪,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等都是神学的奴婢的环境中,阿伯拉尔敢于强调世俗文学艺术的独立性,肯定世俗文艺.实属难能可贵。当然阿伯拉尔并不是要否认教会的权威,他只是要为世俗文学争得一个合法的地位。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