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
五、避免“破窗效应”破罐破摔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很有趣味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车篷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而这些所谓的“差生”,心理上就开始出现逆反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教师不能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抓住一切机会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六、谨防“马太效应”弄巧成拙
在《圣经》中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过分地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而骄傲自满起来;而对正取得进步的学生采取漫不经心、冷淡的态度会使得他们丧失信心。对待犯了同样错误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批评,而不能在同一时间和场合中出现强烈的反差。带有偏见和因
f人而异地批评,不仅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遵循这些心理效应,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才能真正实现“为发展而教”的目的。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