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角落,都有一独特的琴弦,拨动她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只要教师是为他们着想,学生不会感到某种压力,就能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迅速转化,就可以在这些学生身上奏出美妙的音响。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某一方面的偏颇就认为其一无是处。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个人独有的潜质和技能,只要教师细心观察,耐心引导,就将会有惊人收获或许他擅长手工制作,或许她热爱编制,或许他拥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我们试着用多元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个个都能活得精彩。
四、防止“超限效应”适得其反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心理学称之为“超限效应”。研究表明,学生一堂课的有效注意仅有20分钟左右。为了维持学生的上课
f注意力,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结构,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以保持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老是满堂灌,唯恐分析不透、讲解不全,那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2点,学生会很认真地来听。如果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10点,学生一下子可能就失去了听的兴趣。所以,上课、布置作业,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要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