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地分析中国辽阔疆域形成的原因和多元文化融合及实质。
f3、建立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关系。通过讲授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辩证(“和”)的方法去分析古代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及其历史影响;从正确区分社会传统的精华和劣质成分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思维方式。本课与其他同类课程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已不满足于将教学停留在告诉学生“中国文化是这个样子”这样一个水平上,而是要帮助他们去分析“中国文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放在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上,让学生在掌握了中国人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之后,再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中国文学、中国艺术、中国宗教、中国哲学、中国科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征。这是从知识教学向方法教学过渡的一个重要实践。
5、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的精神作为贯串全课程的主线。通过分析儒家的人文主义精神、道家的自然观、庄子的齐物论、古老的系统观及其现代意义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和”文化的实质、内涵和现实意义,并帮助他们掌握提高道德修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掌握认识世界、解决宏观问题的方法。
6、案例教学:视中国艺术为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并以此为案例,通过分析文化精神在艺术中的功能作用,了解文化精神的实践意义和途径,并以此推而广之,领悟中国文化诸要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价值,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内容和形式(善和美)所抱持的辩证态度。
组织与实施:由于本课属于拓展课,因此,既要将其区别于历史课,又不能让其脱离文化
的历史背景,这其中的关系很不好处理。相应的方法可以是:将中国发展的历史观融入课程中,而不是像其他同类课程那样,仅从断代的角度去讲解各时代的文化成果;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和整合的方法,因此,课程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为主要脉络,再大量插入或枚举历史事实及文化现象,务求让学生在短短的几课时系统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和实践意义。
全课程可在多媒体课室内完成,利用学校较好的多媒体条件,使课堂讲授更生动更易为学生接受。除了课件以外,还可通过网站,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学习。
评价与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试卷的形式,检验他们对此课程
的掌握程度,另一种是让学生就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深入地进行剖析,以文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