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校史诞生背景、教学章程山西大学堂创立于1902年,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山西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和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一道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山西大学堂最初分为中学专斋(山西大学前身)和西学专斋(太原理工大学前身),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中西教学共为一体之先例。历经多次调整更名在1953年,山西大学堂分为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学院(今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师范学院(1961年并入此前于1959年新建的山西大学)。中学专斋:1898年的“百日维新”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迫于国内外各种压力,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初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兴办学堂为其教育改革之主要内容。同年,清政府下诏,“除京师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当时山西省太原设有“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两所书院。“百日维新”期间,“令德堂”曾改为山西省会学堂,进行过一定改革,在此基础上,1902年初,山西巡抚岑春煊即遵朝廷谕旨将令德堂改设为山西大学堂。委派山西候补道姚文栋为首任督办(相当于校长),高燮曾为总教习,谷如墉为副总教习,以太原文瀛湖南乡试贡院作为临时校址,接收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学生,正式开学。由此山西大学堂正式成立。教学:中学专斋初办时,设有高等科和三年制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承袭了令德堂旧制。所上课程分经、史、政、艺四科,谷如墉讲《战国策》,高燮曾讲《近思录》,贾耕(前上党书院山长)讲《禹贡》,田应璜(举人出身)讲《明史》,成连增(翰林出身)讲算术,胡瀛(贡生出身)讲地理,学生不分班次,集中于大堂听课,教习按品职依次列坐正中,学生分坐两侧。考试于每月初八统一举行,成绩优异者按等级发给奖金。1904年,新任提学使宝熙对山西大学堂进行了整顿。设监督为学校负责人,取消总理,总教习改称教务长,提调改称庶务长,堂舍监督改称斋务长。特别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高等科分为两类,一类以文为主,一类以理为主。旧课程只保留经学一门,其他一律取消,增设了英文、日文、法文、俄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图画、音乐和体操等课,教员自编讲义,印发给学生。1905年中斋第一批学生毕业,根据毕业考试成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