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发表非但不
文稿写作的阶段模仿、入门、创新的关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何新国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作家,时代不同先后继承,没有不是错综地求变化,又继承又革新地收到效果,景物的形貌虽有穷尽,情思却写不尽,这是懂得继承前人再求通变的道理。(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1986年12月第1版第412至413页)这段文字说明,刘勰主张在文学形式和技巧方面对传统的东西不可一味地因袭,而是要吸收其合理的成分,既继承又有所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做到这一点,则说明作家已经十分成熟。这里不准备谈作家的问题,而要把话题转移到机关文稿写作方面来,下面开始要言归正传。本文将论述从事机关文字工作的阶段问题。历史进步、国家发展、个人成长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同样的道理,从事机关文字工作也是有阶段的。为了表述的方便,有必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里姑且把从事机关文字工作大致划分为模仿、入门、创新等三个基本阶段。先说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这就是模仿。小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是从模仿开始。中学生练习书法也是从模仿开始。大学毕业到机关从事文稿写作还是从模仿开始。模仿重在积累感性认识,这是
文稿写作的初始阶段
f法宝非但不
人们学习新事物必需经过的重要阶段。以机关文稿写作为例,刚进机关的新同志是如何模仿的呢?如果布置他写一篇小文章,那么他可能去档案室把过去的类似文稿找出来,对照着进行写作。这就是模仿,包括模仿文章结构、内容、表达,模仿标题、开头、结尾,模仿构思、造句、语气等等。既可以模仿本单位的历史文稿,也可以模仿外单位的现成文稿。由于模仿处于机关文稿写作的较低层次,模仿的结果从领导人的角度来看肯定总是差强人意。一方面是陈旧,别人怎么讲怎么表达你也跟着那样讲那样表达,所以总是毫无新意;另一方面是剪贴、拼凑甚至于抄袭的痕迹常常十分明显,因为作者纯粹是模仿,也就是照着葫芦画瓢,往往离开样板就写不下去,结果只好对于样板进行改头换面,且改造得比较粗糙而破绽百出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模仿是人们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其作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否定、不可低估。再谈入门。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慢慢地对机关文稿写作有所体会,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在此基础上能够按照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