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的概念及其组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2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3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4硝化作用: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5土壤容量是指在作物不致受害或过量积累污染物的前提下,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6最小养分定律: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高低受最小的养分所限制,当一种必须的养分缺乏或不足,其他养分含量虽多,作物也不能正常生长。是指植物的生长受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支配的定律。7离子的被动吸收:是一种顺电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主动吸收:逆电化学势梯度且消耗能量的吸收过程,有选择性。8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即CEC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9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10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在这
f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要量和吸收量都是最多的,这时期也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11复混肥料:指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的统称。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两种和两种以上养分标明量的肥料。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混配制成,包括二元型(如NP、NK、PK)和三元型(NPK)。12土壤酸碱度:土壤溶液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比例,同时也决定于土壤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或碱性离子的数量及土壤中酸性盐和碱性盐的存在数量13致酸离子:一种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使土壤偏酸性,土壤吸附性阳离子,根据其解吸后的化学特性可区分为致酸的非盐基离子(如氢和铝离子)与非致酸的盐基离子(如钙、镁、钠等)两大类。14土壤质地: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1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