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文标题《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姓名
院系经济学院
学号
时间2010年12月21日
f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概括的说明“当1845年春他指恩格斯编者注。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劳动分工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的劳动分工论
马克思认为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劳动分工的现象并不明显。例如在原初的家庭和部落中每个成员都分担着多重的生产生活职能每个人都是通过共同协作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和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发展成熟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成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多样化。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单一的个人再也无法承担多重的生产生活职能迫使个人必须承担某一具体的劳动分工。这一方面利于个人的专长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利于集体总效益的增长。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识到了劳动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提及劳动分工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时马克思却论证到劳动分工使个人成为了劳动的奴隶、成了被异化的工具。马克思的大致解释是这样的在正常状态下在个人与劳动之间个人是主体、劳动是客体客体的劳动应该只是主体的个人获得一定物质资料的手段。在个人和劳动之间劳动应该为个人所驾驭个人应该自由的支配劳动。但在现实社会中正常状态下的劳动与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即在真实的生活实景中个人为了获得满足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个人必须迫使自己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从事大量的劳动。而在很多情形下即使个人付出了极大地辛劳却仍然无法获得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劳动成为了支配个人的强大动力个人沦为了社会生产系统中物化的一生产工具。本应为人支配、为人服务的劳动此时却支配着人、让人成为了它的奴隶。
由上述内容可知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导致了人的奴役使人成为了异化的工具。对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马克思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