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曹操)
《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2、体验古人,学习其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本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二、诵读感知(5′)1、听录音。2、齐读。三、自主学习:读准字音(抽问、明确)(3′)子衿(jī
)呦呦(yōu)可掇(duō)三匝(zā)阡(qiā
)陌吐哺(bǔ)契(qiè)阔吹笙(shē
g)四、合作学习: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眼是什么?(5′)情感基调:慷慨、悲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诗眼:“忧”(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深忧)五、探究学习(抽读、思考、讨论)(10′)1、指出诗中“朝露”、“杜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含义。(1)、朝露晨露,比喻生命短促、韶光易逝。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2)杜康:相传是造酒的始祖。借代。(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山不满足于高,海不满足于深。比喻渴望招揽天下贤才,为我所用。2、诗中引用了那些典故?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1
f《短歌行》(曹操)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来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怒厌人,故能成其众……”这里借用来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指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唯恐因怠慢而失掉人才。这里表示诗人像周公一样热切地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抒发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