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李宁品牌重塑失败带来的启示
商场如战场,对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言,这话一点也不假。在不久前,坊间就流出传闻,匹克欲重组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老大李宁。6年前,李宁冲劲十足,稳坐本土体育品牌的第一把交椅,以匹克、安踏为代表的“晋江系”难以望其项背。
6年后,李宁公司转型受阻,品牌重塑失败,队伍动荡,人心涣散,业绩下滑,本土第一的位置拱手让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招致失败,丧失的也许不仅仅是老大或老二的座次,甚至有被对手吞并的危险。
李宁高管层对于国际化理想的“只争朝夕”,以及在国际化过程中对于自我认知产生的偏差,最终将李宁品牌拖进了死胡同。
一、客观的品牌认知与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品牌成长的前提
早期的李宁,对自身品牌还是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的。虽然从1997年到2002年,李宁连续6年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然而随着国内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耐克与阿迪达斯两家国际巨头开始在中国市场强势崛起。
在2003、2004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李宁就被耐克和阿迪达斯先后超越。李宁虽然是国内老大,但在国际市场上,还只是一名小弟,缺乏知名国际品牌所拥有的影响力,在一线城市面对耐克、阿迪达斯的竞争,李宁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既然是小弟,当然只能是追随者或追赶者,超越,还只是一种美好愿望。李宁要想继续成长,必须走国际化之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了这样的认识,李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选择了从篮球突破。2004年5月,李宁公司正式成为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西班牙男、女篮的服装赞助商,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颇有眼光的合作。
不仅如此,2005年1月,李宁公司更进一步,在北京与NBA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个中国的“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2006年1月,在NBA联盟的牵线搭桥下,李宁签下了克里夫兰骑士队的后卫达蒙琼斯,就此成为第一个跻身NBA赛场的中国运动品牌。
仅仅数月之后的2006年8月,李宁又带给国内球迷一则更加震撼的消息签约超级明星“大鲨鱼”奥尼尔。双方的合作打破了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对超级明星资源的垄断,李宁再次开创了行业先河,终于通过国际顶级职业赛事使自己在国际上长了脸,李宁在国内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地位也不断地得到强化、提升。
当然,李宁的发展,并非只靠市场推广上的攻城拔寨。在产品能力上,李宁同样进步神速。为达蒙琼斯设计的“飞甲”篮球鞋一举拿下“iFChi
a2006工业设计大奖”的纺织与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